(资料图)
利用午休的时间,和人大代表一起来到外滩、走进外滩,看看街区的变化,聊聊社区的发展,为打造全人群友好社区建言献策……火热的7月,和我们一起行走街区的是黄浦区第二、三届人大代表、外滩街道瑞福居委会主任刘晓燕。
小区环境卫生一直是社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是检验社区精细化治理的“试金石”,如何保持优美整洁的居住环境,推动垃圾分类实行低碳生活是刘晓燕一直关注的。
作为外滩街道第一个“两网融合”的社区,早在2013年,瑞福小区就率先启动“绿色账户”居民家庭日常干湿垃圾分类激励机制试点工作,小区通过积分奖励制度,对居民履行垃圾分类义务予以肯定,很快吸引小区90%以上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。但对于这个600多户的小区里,每天会产生200多公斤的湿垃圾,如何将“生活垃圾网络”和“再生资源网络”打通,让垃圾分类各个环节做到有效无缝衔接。
“2019年,街道为小区引入了一台湿垃圾处理器,不仅湿垃圾不用再清运到专门的收集点,更加方便的是,直接就能利用这台处理机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,将湿垃圾加工成浓缩的有机肥料,成为小区花卉的营养土。”刘晓燕说,也正是这一举措既实践了生活垃圾“分类减量、资源利用”的环保理念,又减轻了垃圾分类管理的工作强度,实现了分在社区、减在社区的目标,非常硬核!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以来,外滩街道以山北小区、瑞福小区为试点,着力打造垃圾分类全品类一站式服务示范社区,经过前期持续建设,逐一推动各品类垃圾专用设施设备的落地使用。如标准化四分类垃圾厢房改造、湿垃圾生化处置设备重启、可回收服务点建设、家装垃圾智能驳运箱设置等,逐步形成本小区垃圾分类收集、资源利用、储存运输的全品类一站式服务,进一步优化了居民体验,进一步提升了参与度和满意度。
作为人大代表,刘晓燕珍惜每一次与居民“面对面”的机会,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各个社区看示范楼栋、示范单元、示范户,看垃圾投放点、环境卫生,每到一处,都认真看、仔细听、详细问,深入了解各个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。
“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性的社区工作,关系到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善,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。”在她看来,通过政府、企业、社区、志愿者的协同参与,组建志愿者队伍,组织相关专题培训,开展公益集市活动,扩大对社会公众宣传引导,瑞福小区的自治共治有了更丰富的实践,形成了更为良性的垃圾分类工作生态,在本区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。
接下来,外滩街道也将以瑞福小区为样本,不断探索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,同时做到以点带面、因地施策,吸引居民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、文明、绿色的生活方式。